摄影理论
热点推荐
当前位置:   首页 > 摄影理论

简论当前中国摄影界对理论创新的期待

时间:2013年11月09日    作者:毛之侠    点击次数:

简论当前中国摄影界对理论创新的期待

 

毛之侠

 

一、摄影理论创新的历史必然

 

有人说,第23届、24届国展的举办,是当代中国摄影艺术创作走向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它标志着中国摄影对传统摄影理念的反叛和决裂。在这两届国展的摄影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显著变化是,过去那种以中国传统画意审美取向为主流的作品少了,即表面的浮华的赏心悦目的作品少了;色彩浓郁的一哄而上的民族风格的作品少了;表演和场面性的作品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表现现代摄影观念和个人内心审视的作品多了;表达抽象理念的作品多了;直击社会纷象,表达人文关怀的作品多了;张扬个性的作品多了等等。客观的讲,这两届国展的举办结果本身,给中国摄影界特别是长期勤奋工作在创作一线的摄影人造成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一些按常规看来非常优秀的摄影作品,在这两届国展的残酷竞争中纷纷落选,而在很多摄影人以传统标准看来很一般的作品甚至较差的作品,入选了获奖了。他们真难以接受这个严酷的事实。他们出于对摄影艺术的热爱,出于对国展的仰视崇敬,甚至把入选国展作为长期勤奋创作的终极目标。现实如此反差,让人情何以堪!然而,如果我们冷静下来,认真的反思一段时间,认真地琢磨一下这两届国展作品,我们就会发现很多道理,发现很多这些作品能够入选获奖的理由。时间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信息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快速进程,给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所带来的变化,是全方位的,摄影界概不例外。应该说,摄影理念和审美模式的变化,正是在当今社会这种政治经济文化大变革的背景下悄然发生的,同时又是在西方文化和审美理念的大规模渗透、影响下的骤然发生的。但是,面对中国摄影与世界摄影的融合接轨、面对各种摄影观念、流派和个性化思潮纷至沓来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局面,中国摄影界应如何应对?中国摄影向何处去?这是一个摆在当前中国摄影人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如上所说,第2324两届国展的举办,是中国摄影艺术创作走向的重要分水岭,是中国摄影创作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顺应了时代潮流发展的结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两届国展后出现的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相反,问题的严重性是不容忽视的。首先是对领引中国摄影发展导向的风向标杆--国展出现的重大变化,或者说对传统摄影理念的颠覆性变化,我们缺少理论和实践上的准备;也可以说,两届国展以来,中国摄影界出现的很多新问题新情况,还没有找到一个完全正确的梳理解决办法。再换句话说,就是中国摄影理论发展和摄影创作发展之间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状态。而摄影理论的滞后,又会导致摄影创作局面的滞后;由于这种不平衡,很多的摄影人陷入了无所适从的种种迷茫状态,不知道自己今后的创作审美标准是什么,也不清楚今后的发展方向在哪里;也是由于这种不平衡,才赋予了中国摄影界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责任。当然,这对那些有底蕴、有底气、有自信心的摄影人来说,是问题不大的,但毕竟这只是少数。我们现在真是需要搞清楚这一切,从理论上搞清楚这一切,这是问题的切入点和落脚点。

 

二、关于传统摄影理论与现代摄影观念的碰撞

 

       众所周知,照相作为一门科学技术,传入中国不足200年(1840年代,法国人儒勒·依蒂耶带来中国第一台照相机),而作为摄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时间就更短了:从1919年北京大学第一次举办摄影艺术展览开始,到郎静山大师为代表的民国摄影家群体创作活动,摄影作为一门艺术,才真正开始登上中国文化艺术的大雅之堂,比起中国几千年历史的文学、书法、美术等艺术门类,摄影艺术发展的时间真是微不足道。但是,也正是由于摄影艺术创作所具有的科学属性,使得摄影艺术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有了广泛的创作参与者和受众---随着数码科技的日新月异,摄影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一项中国艺术创作史上最高潮的活动。而作为摄影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却是在之前的胶片相机摄影时代。中国第一个知名的摄影理论家,当属郎静山大师,他在从事摄影创作的同时,还发表了很多创作谈、摄影观等,对中国摄影艺术理论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并由此也形成了大师本人之理论与创作的艺术风格。我主张在技巧上,应吸收西方科学文明,使照相不再是件难事;但要谈到艺术视界,无论取景或色调,我都认为应多研究国画中蕴含的旨趣。郎静山这句名言,可以说是中国近代摄影理论形成的核心基础。摄影作为视觉艺术,首先是从中国绘画艺术中吸取营养,同时又从文学艺术中获得灵魂,获得诗意精华。而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书法与绘画也是不分家的,中华文化艺术的至高境界,也是诗书画兼修,艺术史上许多大家都是如此。中国近现代的摄影理论,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沃土中成长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摄影理论所讲究的意境、旨趣和思想,加之西方摄影理论的构图、影调、透视、写真等,基本构成了当代中国摄影的理论内容体系,成为中国摄影人从事创作实践的理论指导基础。但是,自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来,特别是摄影器材进入数码时代以来,中国摄影可以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1、作者和作品数量上的巨大化;2、摄影器材在硬件、软件(暗房、后期)上的重大变革;3、社会对影像视觉艺术成果的分享需求;4、大众文化娱乐活动方式的日益多元化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当今其它艺术门类所无法比拟的。也正是由于以上原因,仅仅是普及摄影理论基础知识、指导摄影创作这一点上,就决定了中国传统的摄影理论已经面临新的挑战。而现代生活观念的转型与变革,西方价值理念的潮涌,使得传统摄影理论与当代(西方)摄影理念的碰撞在所难免。如前所述,反映在这两届国展上的投稿情况和“几多、几少”情况就是一个佐证。

       问题是,既然理论和观念的碰撞难免,既然数码摄影大潮已经来临,我们可不可以在其中找到一条两全的、相对正确的道路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笔者以为,不管是风光摄影还是人文摄影,之所以出现当下比较尴尬的令人不甚满意的局面,核心问题比较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创新的体制不健全不完善。长期以来,中国摄影界对摄影理论研究创新方面的工作重视不够,没有像重视摄影创作和摄影比赛那样,投入大量工作精力来做理论创新的工作。众所周知,为了配合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社会的需要,各级摄影组织几乎是全身心投入到各项摄影赛事当中,表面看中国摄影是很热闹了,但并未达到真正繁荣提高的目的。在各级摄协主导的摄影赛事中,也没有设置过类似像“摄影理论创新奖”或“摄影理论佳作奖”这样的奖项,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就中国摄影界现状而言,整体摄影水平的提高无疑是呈现上升趋势,但与时代的要求有差距,与世界摄影艺术发展的水平比较也有差距。据我所知,但到目前为止,甚至没有一个权威的国际摄影组织对中国当今的摄影成就表示认可,既没有产生像亚当斯、布列松、马克吕布、尤金·史密斯等等那样举世认可的人物,甚至也没有人能同当今亚洲的麦克山下等大师比肩。所以说,在目前形势下,研究和制定一系列针对中国摄影理论创新的激励机制,确实是一个十分紧要的工作,是完善摄影理论创新体制的重要举措之一;二是中国现有的摄影理论家在兼容并蓄、吸纳西方先进摄影理念方面,缺少主动性和敏感性,即使在摄影理论的研究创新方面有所成就,也没有能成功地转化为主流摄影意识。近些年来,中国摄影理论和摄影创作,似乎被表面热闹的摄影现象所迷惑,颇有些固步自封、自我感觉良好的味道。体现在创作上,尤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假“字当头。内容上,情感虚假与苍白;形式上,摆拍与伪色彩充斥;逢山水必雄伟壮丽,逢人物必大喜大悲,非好即坏、非此即彼,或沧桑或伟岸,或故作深沉,或矫揉造作,引用中国某批评家的话是“热衷于制造一种造作的撒娇式的优美图像,并且倡导和实践一种十分简单化和庸俗化的摄影美学”。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日本摄影大师麦克山下 在谈到中国摄影师的摄影作品时也说:我在中国观察很久,发现中国摄影师拍的很多东西是假的,过度技巧性的东西太多,大多是摆拍和设计的场景,而作为一个国际摄影师是不能预置场景的,一定要把真实的东西给大家。”山下的话可谓一针见血,说到了问题的实质。这也是中国摄影理论及其创作与西方摄影理论及其创作的重要差别。从西方摄影史可以很明白地看出,真实和逼近真实,是西方摄影创作自始至终贯穿的一条主线,尤其是西方的人文摄影更是如此。

        我们不得不承认西方摄影理论在许多方面的先进性。其中,真实是他们的共性,而他们的个性就纷繁杂陈,让人眼花缭乱了。除了摄影大师们个人的理念、风格和创作手法各异外(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光是摄影流派就有十几种之多。什么绘画主义、写实主义、印象派、自然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等等等。让人感叹的是,西方人以十分严谨的科学态度,运用物理的、化学的甚至哲学的方法和手段,十分透彻地研究了摄影的本质和功能,并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摄影艺术理论体系。亚当斯发明了摄影的区域曝光法,布列松等大师创建了较为完备的摄影语言系统,为现代摄影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除了科学求真的精神令人敬佩外,西方摄影理论中以人为本,敬畏生命,敬畏自然,张扬个性,充分表现人的道德、情感、欲望,表现人性的复杂多面,探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与环境与自然之间的深层次关系,多层次多方位展现人的生存状态以及表现正义和人文关怀等等方面,都是中国摄影理论和创作亟待填补的空白地带。

 

三、构建中国摄影理论新体系的途径和方法

 

       客观地说,尽管中国摄影艺术有这样那样的先天不足,尽管中国摄影在当今世界还处于弱势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摄影发展的前景就一片黯淡。正相反,不是一片黯淡,而是前景光明。理由有二:一是在当今社会,中国摄影在技术层面已经处于世界领先位置。首先是摄影器材和影像处理器材的使用方面,已经没有门槛可言。而以中国人的聪明智慧,还有什么样的器材玩不转?还有什么难度的ps后期拿不下来?亚当斯的区域曝光,以及布列松的摄影语言体系,毕竟只是历史上的里程碑,而已。如今14亿人口的泱泱大国,用数码相机进行摄影活动的人无以数计,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堪称世界摄影大国;二是得益于中华几千年文明史的文化艺术积淀,得益于中华文化璀璨艺术的浸染滋润,中国摄影艺术已经深深地植根于这片无比肥沃的文化艺术土壤,绝对具有长成参天大树的条件和优势。由于历史的复杂原因,由于某些方面的先天不足,还由于西方的种种偏见,导致中国摄影主体意识的醒觉迟缓,发展滞后。我们现在需要的是理性和明智,既要懂得西方,更要懂得自己。既不固步自封,也不妄自菲薄。虽然我们过去走了一些弯路,受到一些挫折,但,亡羊补牢未为晚,中国摄影的发展势头,是完全可以提速前进的。

       那么,中国摄影究竟需要坚守什么?以及我们究竟要向西方摄影学习什么?究竟要采取哪些办法来学习提高,来促使中国摄影尽快进入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快车道,归纳地说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处理好坚守与吸纳的关系。所谓坚守,就是坚守中华文化的精髓底蕴和优秀的艺术传统,坚守中国风格,坚守中国气派。从艺术创作的意义上讲,越是地域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如果没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中国摄影的发展绝对会走进死胡同。因此,我们只有在坚守和秉持中华文化艺术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批判地吸纳西方摄影艺术有益的精华的部分。具体来讲,首先学习西方摄影人那种不拘常规、无畏求真的探索精神;学习西方摄影人那种科学慎密严谨的思维方式;学习他们一些相对正确的普世观、方法论;学习他们以人为本、敢于张扬个性、敢于揭示复杂人性的人本主义精神;学习他们经常表现出那种至真至善的悲悯情怀和人文关怀精神;学习西方人那种兼收并蓄、宽宥包容的开放精神等等。

       如果抽象和概括起来,以上内容又都可以归结到西方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涵之中。西方社会发展到今天的程度,也是得益于这种以人本主义内涵为主线的人文精神;西方摄影理论与创作的先进之处也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中国摄影需要学习和补课的,也主要是这些方面。总之,只要有益于中国摄影的健康发展,有益于中国摄影人整体素质的提高,我们都要敞开胸怀、放开眼量去研究去学习去吸收,要勇于打破制约中国摄影理论及其创作发展的瓶颈,努力构建一个全新的、既保持中国人欣赏趣味和审美习惯的精华要义,又符合西方价值判断的摄影理论体系。只要我们始终坚持站在中华文化的制高点,立足于几千年中华文明的精神高地,我们的摄影理论和创作就永远不会失去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1)、县以上各级摄协组织设置分管理论建设(创作)的副主席,在对各级摄协班子进行工作考核的过程中,尤其注重对摄影理论建设成绩的考核;(2)、着力发现和培养理论创作人才,积极倡导理论创新,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摄影理论创作与提高普及工作,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摄影理论创作队伍;(3)、建立有效的理论创新激励机制,除了对摄影理论创新作出成绩的个人进行奖励外,在工作条件、职称评比、人员配置等方面也应对这方面的人员和组织实行倾斜政策;(4)、在各级摄协主导的各种摄影赛事中,特别是中摄协主导的各种全国性赛事中,设置“理论创新奖”奖项,使摄影理论水平的提高成为广大摄影人自觉追求的重要成绩目标,从而使摄影理论创新在中国摄影人心中真正占有一席之地。(5)、在各级摄协日常工作和各种摄影活动中,强化摄影理论家的指导地位和作用,大力弘扬摄影理论创新精神,让优秀的摄影理论家在摄影界中有相应的人气和影响力,从而营造良好的摄影理论创新氛围,使摄影理论创新意识在摄影界蔚然成风。    

       中国摄影理论的创新、普及与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肯定不会漫长,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我们保持足够的耐心和毅力,认准方向,常抓不懈,当全新的摄影艺术理论和摄影语言成为中国摄影主流意识之时,就是中国摄影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之日。

           

      (第十一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论文。20131178日写于贵州铜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