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理论
热点推荐
当前位置:   首页 > 摄影理论

简论摄影人的文化艺术修养

时间:2013年11月02日    作者:毛之侠    点击次数:

简论摄影人的文化艺术修养


毛之侠

    随着社会富裕程度的提高,科技的进步,数码摄影进入了千家万户,加之各地为了提高知名度不断举办各种摄影赛事,摄影界出现了空前的热闹和繁荣。首先,应该肯定这是一件大好事,但要使量变发生质变,要出真正的好作品,要成为一个真正的摄影艺术家,还得对形势、对自己,保持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定位。常有人来咨询我,说他该买何种档次、什么价位数码单反相机,这也就涉及到一个定位问题。尽管买相机的想法林林总总,但如果要去做一个真正的摄影艺术家,确实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需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这就是,如何以文化艺术修养为支撑,来把握驾驭自己的摄影创作过程。
    也许有人说,未必,好多得过奖甚至有名的摄影家,也不见得有多深的文化艺术修养。如果事实确实如此的话,那也不奇怪,这恰好说明目前摄影家队伍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同时也表明了摄影相对于其它艺术门类,其作品的产生,有相当的偶然性。比如,在正确的时间、地点,会轻易得到一幅好作品。但是,即使靠偶然性得几幅好作品,当上了所谓的摄影家,也不敢说他在摄影之路上能走多远。这样一个没有底气的摄影家,恐怕在内心对自己也缺少信心。而今有些热门的摄影模式和摄影理念,之所以让人不敢苟同,窃以为也是体现了文化底蕴上的差异。比如,不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拍摄对象,而是热衷那些表演性的摆拍,醉心于大红大绿的热闹活动场面,所谓的唯活动摄影论;比如,摄影创作只有去远方才行,本地没啥拍的,所谓的唯远方论;比如,只讲究作品的形式和技术,而忽视作品内在品质,所谓的唯技术论;比如,讲面子,攀比器材,整天扛着长枪大炮唬人,满足虚荣心,所谓的唯武器论等等。以上认识上的误区,多与缺少思想文化底蕴有关系。毛泽东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一支愚蠢的军队,这个比喻虽有点尖酸,但毕竟,忠言逆于耳,良药苦于口。如果继续在这样的摄影理念和摄影模式的领引下,即使有再多再热闹的摄影活动,中国摄影未必就能够实现真正的繁荣。
    因此,作为一个想有所作为摄影人,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明白自己在做什么,能做什么,怎样去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从而找到一条正确的创作道路,这确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这里,思想、文化和艺术修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支撑,就显得至关重要。
其实,无论哪个艺术门类,其内在的创作规律,都是一样的;无论哪种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都是一个概括、提炼、审美和典型化的过程,并且在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方面,同样讲究结构、意境、疏密、节奏甚至线条感、音乐感和色彩感。以文学与摄影的互动而言,在摄影方面,其内涵与外延,都应该得到极大的补充和提升。所谓有博才有精,一个摄影人要想多出精品,要想在摄影之路上走得更远,没有“博”想必是很难“精”的。如果说。风光摄影更多的还是体现在技术层面的话(所谓的光影色彩构图),那么,人文摄影则更多体现在思想文化、艺术修养上。很难想象,一个对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等等不甚了了的人,一个对民生国计并不关注的人,一个缺乏思想和社会责任感的人,他的镜头里,会出现多少有内涵和震撼力的人文作品。
    当然,摄影创作也有自己的特殊性,与其它艺术门类不同的是,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可以在一秒钟甚至更短的瞬间完成,而无论是文学、音乐还是书法、美术,都是不可能在瞬间完成一件作品的。但是,千万不要忽略了,在瞬间完成一件摄影作品的背后,仍然是作者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没有长期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这种瞬间的爆发。江河、山川、日月之美,生活之丰富多彩,以及世上人间,无时无刻不在显现着、发生着、演绎着奇观妙境和悲欢离合。这些场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而摄影者的眼睛和手中的镜头,要随时发现、鉴别、捕捉这些瞬间即逝的画面,把具有审美价值和思想内涵的瞬间画面收入囊中,这当然也绝非一日之功。如此说来,摄影的长期积累,瞬间爆发,还是涉及一个文化艺术修养问题。摄影实践中,经常发现一些摄影者对眼前时常发生或者出现的可拍情景无动于衷,视无所见。究其原因,也许是眼前的情景确实不够经典,也许是摄者根本无法鉴别这些场面能否入镜。窃以为,后者居多。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有句名言:“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可以说,这个美的发现,是以具有艺术的感知力为前提的,而在这艺术的感知力后面,其实就是思想的雷达在启动,在扫描。鲁迅先生还说得好: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奶是精华,却是从对大量草的艰难消化中产生。此言精辟地道出了艺术创作的艰难过程和因果关系。
    不言而喻,许多艺术门类创作的佼佼者,多有浓厚的天赋色彩,古代文艺理论有“诗有别才,非管学问”之说。也就是说,你尽管很有思想,很有学问,但你也许只能去做一个思想家,一个学者,而不能做一个艺术家。搞艺术确实需要天赋,需要天生特质,但在文学、音乐、书法、美术、摄影等艺术门类中,恰恰是摄影类天赋色彩最少。事实上在我们所知晓的各门类艺术大师中,能被称为天才的摄影家少之又少。是何原因?不是说摄影家里一定没有天才,而是摄影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摄影创作的成功,更多来自于艺术修养和勤奋,来自于经济实力和身体健康条件(摄影需要消耗很大体力)。在当下,如果说确实有人被誉为天才摄影家的话,那他自己心里一定犯嘀咕,一定在想自己为此付出了多少的艰辛和努力,一定会归功于自己的勤奋和修养。当然,也许有一天会出现天才摄影家,但真的,还需要时日。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所讨论问题,基本是针对摄影艺术创作而言;针对那些试图“用影像冲击心灵,感受事实的力量”的纪实摄影家而言。但是,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从广义摄影的意义上来说,不可否认还有一个更广大的摄影群体和受众,他们以摄影的方式,来愉悦身心,锻炼身体;他们以摄会友,使自己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并且,他们中的一些人,从喜欢摄影演变到摄影发烧友,因而逐渐走上了艺术摄影创作的道路,并有所成就。对于这样一个群体,我们的各级摄影组织、摄影理论家以及业余和专业的摄影家们,应该怀着满腔热情的态度、包容平等的态度,去关注和支持他们,而不能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对他们进行讽刺挖苦打击。当今社会是一个逐步价值多元化的社会,每个人的追求,都有自己的价值所在。因此,笔者认为,无论是专业摄影家还是业余摄影爱好者,无论是哪一个级别的摄影发烧友,也不管你有多大的成就,咱们只要拿起了相机,就是影友同仁,就要彼此尊重;在艺术上百家争鸣,取长补短,成绩无论大小,所谓成龙上天,成蛇钻草;所谓大狗要叫,小狗也要叫。呵呵,这话粗俗一点,但,道理确实如此。在摄影的大花园里,大花小花、香叶幽草,姹紫嫣红,共同繁茂,只有普及才有提高,只有基础,才有塔尖。让我们共同为摄影事业的发展而不懈努力吧。